淺談社會轉型期廣播對象節目的定位

web-admin
web-admin
web-admin
26990
文章
2
評論
2019年3月18日10:20:58 評論 19,019

收聽的便捷性,決定了廣播能在不同時間和場合滿足不同社會成員的特殊需求,這是廣播對象節目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然而,隨著我國社會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以及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社會成員的結構和各階層所處的地位在不斷變化,廣播聽眾群體也出現了結構性調整。適應這一變化,提供定向服務的廣播對象性節目也應調整定位。

轉型期社會成員結構及其特定群體

為對象性節目正確定位,首先必須對當前社會成員結構作對象性分析。依照方法論,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

一、從歷史的角度分析,轉型期社會成員可分為:非適應人群、漸適人群、快速適應人群三類。

二、從需求的層次分析,轉型期社會成員可分為:物質貧乏人群、精神貧乏人群、特困人群(包括物質和精神雙重貧乏)、基本滿足人群、超前需求人群五類。

三、從身心的特征分析,轉型期社會成員可分為:弱勢人群、均勢人群、強勢人群三類。

四、從群體的整體狀況分析,轉型期社會成員可分為:一般群體和特定群體兩類。

以上各種社會成員的類型有些是相互交叉的,其中漸適人群、基本滿足人群、均勢人群都屬于一般群體;而非適應人群和快速適應人群、特困人群和超前需求人群、弱勢人群和強勢人群都屬于特定群體。一般群體與特定群體在社會成員結構中呈現水滴狀分布,一般群體處于水滴的中間部分,特定群體分布于上下兩個部分。盡管單個類型的特定群體在社會成員中所占比例可能低于一般群體,但特定群體加在一起,總量遠超過一般群體,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些特定群體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強烈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這正是廣播對象節目選擇服務對象的首要條件。其中需求最迫切的當是非適應人群、特困人群和弱勢人群。滿足他們的需求是廣播對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宗旨的實踐,也體現了新時期廣播節目的人文關懷。

服務特定群體 創新和優化廣播對象節目

上個世紀,我國廣播的對象性節目一度主要以社會教育者的面目出現,節目內容大多體現在對青年和兒童少年的成長教育,以及對農民聽眾的生產技術指導等方面。到九十年代中后期,狀況有所變化,一些廣播媒體出現了以普通百姓生活為話題的“平民化”節目。盡管這樣,許多電臺的節目依然存在著對象不夠明確和服務的針對性不強等問題,弱化了對象節目的社會影響和社會功能,也不利于全新固定聽眾群的形成。

從廣播“窄播化”、“社區化”、“專業化”的發展趨勢來看,對象節目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媒體競爭中廣播要發揮對象節目的優勢,關鍵在于適應社會發展要求,對節目宗旨、服務內容、服務對象和服務方式等進行調整、優化和創新。根據對轉型期社會群體的分析,特定群體應當成為廣播對象節目關注的重點。

首先,要圍繞特定群體設置對象節目,形成若干新的固定聽眾群。聽眾的細分是近年來廣播發展的必然趨勢,廣播向“窄播化”演變的過程,實際是廣播節目向對象化演變的過程,也是廣播節目聽眾群調整和改變的過程。這種調整和改變必須適應社會群體需求層面的變化。換言之,就是要根據最迫切需要社會關注的特定群體的情況來安排節目。

我們國家在深化改革,逐步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下崗失業群體,他們的經濟收入、社會地位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在生活中和心理上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他們渴望重振旗鼓,渴望得到社會的理解和幫助,他們理應成為廣播對象節目關注的對象。

九十年代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流動人口的數量逐年遞增,每年春節前后全國各地到處涌動“民工潮”。這是我國城鄉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也是我國城市化發展的客觀需要。人口的流動推動了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和文化交流,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給城市管理帶來了新問題,而且流動人群往往處于非正常生活狀態中,他們對新生活的渴望,對于融入一個陌生社會的渴望比任何人都要強烈。由于外來流動人員大都生活艱苦,廣播對他們來說是最經濟、最便利的信息工具。在廣播中有意識地增加以流動人群為對象的節目,不僅有利于廣播全新聽眾群體的形成,而且有利于一個地方在擴大開放的同時保持社會穩定。后者正是新的歷史時期傳媒必須肩負的重要責任。

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超過總人口的10%,人口老齡化趨勢逐年增強,“銀色浪潮”正向我們涌來。為此,現在越來越多的電臺開始強化老年節目,這也不失為一個明智之舉。老年人具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和經驗,但他們當中大部分在體能上趨弱,社會生活趨于單調貧乏,更何況還有一部分老人處在貧困之中,他們是特殊群體中需要關注的基本群體之一。老年人生活規律特殊,在操持家務的同時,有更多時間收聽廣播,這有利于廣播在上午、下午和晚上的非黃金時段有針對性地開發出收聽熱點,形成新的黃金廣播節目和新的廣播黃金時段。

除了上述三種特殊群體之外,廣播也可以在超前需求群體中找到特定的服務對象。如:對新技術如饑似渴的農村種養大戶,尋求企業持續發展的私營個體經營者,以及各種類型的“發燒友”等等。

其次,要適應特定群體的需求,更新廣播對象節目的內容。

在社會轉型期,不同群體的需求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明顯的差異。共同特征表現在:更關注社會變革的動向,更注重自身發展和生存環境的改善,法制意識和權益意識大大增強。差異表現在:有些特定群體(如特困人群和弱勢人群等)需要社會更多物質上的扶持;有的則需要道義和法律上的援助;一部分人需要的是生產和生活上的服務;另一部分人則需要心理上的疏導和精神上的撫慰。當前,廣播對象節目必須研究把握這些共性和差異,適應特定群體的不同需求,提供更新更好的服務。具體應做到幾個結合:一是信息服務和技能服務相結合;二是客觀分析問題和實際解決問題相結合;三是關注物質生活和關注文化生活相結合;四是政策引導和心理疏導相結合。

以流動人口為例,這一群體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勞動崗位、權益保護、了解政策、醫療保健、生活保障、婚姻家庭、孩子就讀、文化生活等等。圍繞這一群體的話題內容極其豐富,并帶有較強的服務性,比如:發布招工信息、解答生活難題、提供辦事指南、協調勞資關系、提供娛樂服務、關注情感生活等。只要節目貼近流動人群的生活實際,真心實意地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就一定會贏得他們的信賴。

第三,要根據特定群體的特性,創新廣播對象節目的制播方式。

主持人節目是當今廣播對象節目的基本形式,它親切自然的風格已為廣大聽眾所接受。然而在這一基本形式之下,我們應當根據特定群體的心理特征,不斷創新節目的制播方式。

在聽眾和主持人的交流方式上,務求直接。由于特定群體在咨詢各種問題時往往心情比一般聽眾更迫切,也更加注重答復的權威性。因而廣播對象節目必須增強聽眾參與度,使交流變得更為便捷。目前有這樣三個途徑:一是熱線電話的運用。通過熱線電話,主持人和聽眾能進行即時的交流,還可以接通有關部門權威人士,直接解答聽眾的問題,使聽眾得到更加滿意的答復;二是直播現場咨詢活動。它提供了比熱線電話更直接的,面對面的交流方式,增強了廣播的可視性和節目的真切感,容易激發聽眾參與;三是請嘉賓參與主持。以上三種方式,熱線電話最方便,能經常使用,后兩種則主要應用于專題咨詢和某一類話題的交流。
在節目的組織和制作方式上,講究聯動。關注特定群體是涉及社會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各級黨委政府、社會管理機構、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都為此傾注了大量精力,廣播對象節目應借助這些部門的經驗和活動能力,創造聯動效應,以求事半功倍的成效。(原刊載于《視聽界》2002年第3期)(周立峰:常熟電臺黨委書記)

web-admin
  • 本文由 發表于 2019年3月18日10:20:58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www.fairwaymgt.com/9753/
新聞播音類型初探 業務論文

新聞播音類型初探

當前的新聞播音類型分類處于眾說紛紜的階段,而且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新聞從“播”到“說”“聊”,既是一種話語方式的轉變,同時也觸發了傳統播音類型的裂變。隨著新聞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新的播音樣式還會不斷出...
縣級臺廣播證券節目如何為聽眾服務 業務論文

縣級臺廣播證券節目如何為聽眾服務

廣播頻率專業化、節目對象化已成為廣播生存和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廣播改革的不斷深入,各地電臺的專業頻率逐步成熟,一些為特定聽眾服務的專業節目如雨后春筍般成長和發展,廣播證券節目就是其中之一。廣播證券節目...
縣級臺廣播如何加強對農節目的服務性 業務論文

縣級臺廣播如何加強對農節目的服務性

為幫助更多的農民看上電視、收聽到廣播,國家廣電總局確定2005年為廣電系統的“農村服務年”。國家將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提高農村廣播電視人口的有效覆蓋率……讓廣大農民群眾能夠享受到、享受好基本的廣播影視服...
對象性少兒節目帶來的思索 業務論文

對象性少兒節目帶來的思索

近代學者王國維提出“隔”與“不隔”這個特定的命題,作為判定藝術作品質量高下的標準。如果我們從“隔”與“不隔”的視角,觀照當下少兒節目的現狀,同樣可以給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示。 (一)什么是“隔”與“不隔”...

發表評論